贺东航 杨景光 || 习近平治榕理念和实践研究——基于福州“3820”战略工程的阐释
________________
杨景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20世纪90年代初,主政福州的习近平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持编制和推动实施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3820”战略工程的成功实施有力地推进了福州的发展,其中的发展理念和成功实践,孕育了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重要理念和原则。系统研究和阐释“3820”战略工程,对于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具有典型价值和发展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在具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同时,更有基于中国国情形成的中国特色,并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报告同时强调,在既有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中心任务。随着官方话语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阐述与强调,理论界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发展阶段、中央领导集体不同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维度与推进路径等多重主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新时代新征程上,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与经验,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和实践的发展,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拓展现代化作出贡献,是当代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福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20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以下简称“3820”战略工程),提出了将福州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设想并且付诸实施。在福州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进程中,“3820”战略工程得到持续推进,“2010年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等各项战略目标相继实现。“3820”战略工程及其实践进程,体现了习近平主政地方期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考和认识,孕育了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重要理念。同时,“3820”战略工程的成功实施及其绩效,也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地方案例。本文试图系统梳理“3820”战略工程从设想到实践的脉络,阐述“3820”战略工程所体现的习近平主政福州期间的施政理念,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造性与创新性价值,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一、“3820”战略工程的背景:中国现代化建设探索的福州“场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强调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要与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情相匹配。此后,邓小平又多次以“小康”解释“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为新时代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具有很大差异的国家推进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各地区的积极性,鼓励地方与基层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并在更大范围内加以推广,直至形成全国的经验。在实践中,我国的财政分级承包制等顶层设计改革,赋予地方党委和政府一定的财政自主权,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地区更是借助对外经济活动方面的政策,以招商引资、建设开发区等方式,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动员和整合地方党政资源和经济能力,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在上述背景下,福州市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较早进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1978—1991年,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6%,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087元人民币,相当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25倍;20世纪80年代,福州国民经济多项主要指标提前10年实现“翻两番”目标,增幅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同时,福州相较沿海其他地区又具备特殊的市情与发展优势,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地处东北亚与东南亚结合部,在历史上长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亚太主要经济活跃地区保持地缘联系,具有较好的国际贸易条件;位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相联系的最近通道上,在对台交往方面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纽带,适合作为发展对台经贸交流的基地;拥有超过1100公里的海岸线,沿岸有诸多适宜发展海上贸易的天然良港,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通达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福州是著名的侨乡,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原籍福州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有200余万,其中不乏始终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有较强回乡投资意愿的港澳台侨商,部分港澳台侨资在福州的项目已经促成了系列投资区与重点工业卫星镇的建立与发展;福州背山面海,省内最大河流闽江穿城而过,山、水、温泉、海滩等自然条件优越,同时也保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在建设风景旅游区、实现国际旅游创汇及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方面具有良好条件。
在“3820”战略工程提出前,福州特有的上述自然禀赋优势与当地的价值观念、“地方性知识”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特殊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地方党政机关的行动特征主要是由国家政治制度决定的,同时也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主动性、执政理念等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初,主政福州的习近平已经历经厦门、宁德的施政实践,他关于“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山(江)海协作”“绿色发展”等发展理念逐步形成。这些理念,在治理福州的“3820”战略工程的规划和实施中得以成熟。
二、“3820”战略工程与习近平的地方治理理念
“3820”战略工程是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工程,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具有长久价值,为福州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统筹规划”理念与“3820”战略工程
地区发展是一项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建设,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需要“从长计议、慎于决策”的问题。因此,在地区现代化建设中,习近平始终突出强调统筹规划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往往会导致建设中产生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首先要有一个立足于科学、切合于实际的长远的战略设想,才能使福州的改革开放事业谱写出最宏壮的乐章”。在担任厦门市副市长期间,习近平在牵头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就强调“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资源、科技、教育、人口、环境等子系统构成的综合性大系统”。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亦多次强调“统筹”和“规划”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地方发展应注重调动各部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开展“经济大合唱”。同时,他认为,要妥善处理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之间的关系,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就任福州市委书记后,习近平基于在厦门和宁德的施政经验,主持制定了“3820”战略工程规划。这一规划着眼长远、统筹全面,分别谋划了福州的3年、8年、20年发展步骤,不仅提出用20年时间“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的总体目标,而且对福州全域及所辖各县(市)区及开发区在相应阶段的三次产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环境污染控制等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设定了相应目标,并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3820”战略工程深刻体现了习近平主政地方期间的“统筹协调”施政理念。在统筹地域布局方面,“3820”战略工程提出,必须遵循“统筹兼顾、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在市域全境乃至闽江流域和闽东北地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大格局”,使主城区、开发区、沿海县(市)区与山区县等各地理单元在这一格局中各司其职又合作互补,实现市域乃至周边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主城区的《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基于福州作为“福建省省会,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大都会城市”的城市性质,从城市结构、主要功能用地组织原则、各分区布局要点等方面作出了长远规划。在统筹产业布局方面,“3820”战略工程提出“坚持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优化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振兴第三产业”,分别对三次产业及部分具体产业类别(尤其是商贸、饮食、服务事业及旅游业、电信通信业等在当时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设置远期发展目标。在工业发展方面,“3820”战略工程结合既有卫星工业城镇的分布与发展情况,提出了形成五个主导产业、建立五大出口产品基地并创建一批“全国第一”的拳头产品的目标;在第三产业发展方面,“3820”战略工程强调,要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科技进步相关的行业”“与发展第一产业直接相关的农村第三产业”“与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行业”等为发展重点。在“3820”战略工程付诸实施后,习近平进一步强调统筹协调与系统性思维对于实施相应规划、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在推进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平衡速度与效益、资源配置与市场开拓、沿海和山区、投资需求和资金短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支柱产业与一般产业等六大关系。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3820”战略工程出台后,为推动规划落实与政策落地,习近平要求福州全市各县(市)区及相应部门根据国家不同时期的决策部署与福州实际,对原有发展计划进行相应调整,每年发布工作思路,并对照规划指标检查各县(市)区、各部门的执行完成情况。习近平洽谈引进西门子、冠捷电子、东南汽车等一批特大项目,使“3820”战略工程对主导产业、出口产品基地等的规划,在相关企业和配套项目的建设投产中逐步变为现实,从而培育和带动了福州本地特色产业群的崛起,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这些企业仍是福州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等支柱产业的领军企业。
(二)“因地制宜”理念与“3820”战略工程
“因地制宜”作为习近平主政福州时的重要治理理念,主要体现在根据福州在历史文化、海洋资源、对台对侨联络方面的区域特色,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与策略。在“3820”战略工程规划阶段,习近平就将福州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发展经验归纳为“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自己发展的道路”“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吃透市情”“更新观念”,强调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探索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理念,福州“3820”战略工程在相关规划中大量突出“沿海”“对台”“国际化”等优势要素,并在后续的政策执行过程中依托相应要素,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作为“3820”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福州”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因地制宜”的施政理念。福州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海洋资源开发、涉海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突破“海防前线不能搞大规模生产性建设”的旧有认知,在发展海水养殖与海洋捕捞方面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习近平主政和治理福州期间,立足上述市情及当时福州和闽江口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对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与趋势的深刻认识,在对福州发展规划的思考中提出“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进而提出“海上福州”战略。在此基础上,习近平通过相关调研及研讨,促使干部群众转变观念,使人们重视对“海洋国土”的开发。1994年6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提出“以科技为先导,以发展海洋经济为中心,以海岸带、海域开发为主攻方向,实行海岛、港湾、大陆架、滩涂、近海、外海、远洋统筹兼顾,全方位立体式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在具体举措方面,习近平领导推进福州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远洋捕捞,支持科研机构为发展水产养殖提供智力支持,倡导将福建省内较为活跃的华侨资本、民间资金引入国营造船和海运企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这些举措促进了“海上福州”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福州海洋经济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在发挥福州对台、对侨优势方面,“3820”战略工程强调“在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和领域……争取引进侨、港、台和外资上有大的突破”,通过引进台资、侨资兴办元洪投资区、融侨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为吸引台资、侨资企业到福州发展,习近平多次与台商、侨商群体交流,帮助台资、侨资企业争取相关政策扶持,使这些企业在福州及各卫星工业城镇落地发展,并发展成为福州本地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除此以外,“3820”战略工程在福州旧城改造和城市化建设方面,也坚持“因地制宜”理念,充分结合福州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密集等特点,建立文物保护“四个一”机制,制定《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在推进城市改造过程中保留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风貌,发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山(江)海协作”理念与“3820”战略工程
福州市域内既包括开发较早的沿江沿海的发达区域,也包括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的山区地带。自然禀赋各异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统筹规划指导下的各区域协作。习近平基于此前主政宁德时的经验指出,“福州的发展离不开周围地区包括闽东的支持,所以要强化协作观念,注重山海开发”。“山(江)海协作”也由此成为实施“3820”战略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山海协作”方面,习近平在《福州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一文中,将“沿海和山区的关系”列为福州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认真处理的六组关系之一,强调在“统筹兼顾、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下,拓展沿海和山区各自的优势和发展领域,使沿海和山区分别成为经济圈的“窗口”和“坚强后卫”。“3820”战略工程的战略布局在赋予较不发达的山区县、乡(镇)以经济圈“后卫”角色的同时,也强调通过发挥“经济圈开发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较不发达的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纳市区转移出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有效开发自然资源,从而使山区的经济发展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同时,“3820”战略工程将视野扩展到闽东北地区全域,强调福州要与闽东北山区和闽江流域兄弟地市开展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更高层面的协同发展。为此,习近平在推进福州与周边地市合作的过程中,曾多次提及“山海协作,共谋发展”。在具体实践中,通过“闽东北五地市经济协作区”等机制的构建,福州与周边地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联合协作、旅游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福州作为中心城市,发挥了对周边地区(尤其是山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江海协作”方面,与“海上福州”战略相对应,“沿江向海”发展战略也在“3820”战略工程的框架下得到持续推进:《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仓山、鼓山、建新、金山等位于闽江、乌龙江沿岸的片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融入主城区;闽江水系沿线的各山区县、乡(镇)通过“江海协作”,被纳入面向海洋的对外开放战略部署;闽侯滨江新城、马尾新城等沿江片区则在闽江口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下快速发展,实现了“江”与“海”的协同发展。
(四)“绿色发展”理念与“3820”战略工程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互协调与平衡发展。习近平主政福州期间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3820”战略工程的规划和实施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曾撰文指出,要“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环保体制,严格执行各项环保标准,扩大城乡绿化面积,加强以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在福州下属区县调研期间,习近平也曾多次提及“绿水青山”问题,这与他后来提出的“两山理论”可谓一脉相承。
关于绿色发展的总体战略设想,“3820”战略工程规划提出“2010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市区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6平方米”等与绿色发展相关的目标,被列为与GDP、三次产业比例等目标并列的“具体战略目标”之一。关于“环境保护”部分,规划则提出了“把福州市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的环境规划总目标。根据这一总目标,基于对福州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及其他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和对应的环境质量预测,“3820”战略工程提出了城市各功能区的环境保护目标。在为达成上述目标而提出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与“城市环境区划”设想中,“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设想针对大气环境、水环境、交通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城市环境区划”设想则强调通过分区治理实现对症施治。此外,《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不仅分别单列“环境保护规划”“园林绿化规划”部分,而且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部分中,对排水、煤气、地下热水、环境卫生等多项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的领域,也设置了具体指标,规划了建设任务。
在“3820”战略工程实施中,习近平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城区水环境整治等目标的实现,福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在这一时期取得巨大成就。1990—1995年,全市“造林种果”合格面积13.62万公顷,有林地面积增加8.8万公顷,达56.72万公顷;沿海防护林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2.3%;长乐、福清、平潭3个沿海县(市)的防汛基本林带也在这一时期建成。
三、“3820”战略工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围绕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回顾习近平在福州规划和实施“3820”战略工程的实践,可以看到“3820”战略工程所体现的施政理念与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具有有机联系。
(一)“统筹规划”: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在“3820”战略工程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从对经济社会发展多领域进行长达20年的规划,到提出分“三阶段”实施的行动方案,再到确定“统筹兼顾、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充分体现了“统筹规划”的施政理念。这一理念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得到切实体现,如同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所指出的那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统筹规划,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明确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确保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党和政府通过统筹规划,确保了中国各领域的现代化建设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了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在长远规划与统筹协调中进一步强化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稳定性。
坚持统筹规划与坚持系统观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坚持系统观念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通过综合分析、整体思考,实现事物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坚持统筹规划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通过整体思考和协同行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工作的协同推进。
(二)“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习近平主持制定和实施的“3820”战略工程规划,以福州的特殊市情与地区优势为基础,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820”战略工程在推动福州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依托福州的对侨、对台优势与海洋资源禀赋,大力引进侨资、台资发展相关产业,并以“海上福州”战略推动福州涉海新兴产业的崛起。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间,着眼全国发展大局,注重发挥福州自身优势,明确发展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地提升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福州样本”。
习近平治榕期间坚持贯彻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学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和体现,成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坚持因地制宜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即根据实际的环境、具体的事例,不断追求真理,寻求适合的方法。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探索,找出适合的方法和措施。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分类指导,使实践更加符合当地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只有将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三)“山(江)海协作”: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在主政和治理福州时制定和实施的“3820”战略工程规划,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路径。
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方向和目标,少做或不做与问题关联不大的无用功。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聚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习近平在《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一文中指出:“对这些时代问题,首先要从时代的高度、大局的高度去看待、去研究,科学分析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分析成因,寻找对策,科学解决。”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关于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路径,突出体现在制定和实施东西部地区协作机制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我国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协作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和发现问题。这可能涉及到协作项目的进展、资源分配、政策执行等方面。发现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协作中的瓶颈和障碍,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发现问题的下一步是分析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要从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分析问题之后,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问题,明确政策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改进政策的措施和建议。
总之,在东西部协作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问题导向”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思维遵循、方法支撑、路径选择和决策依据,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动协作的深入发展,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山海协作”战略合作。
(四)“绿色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回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可以看到,很多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曾有过因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而导致大自然猛烈报复的案例。实现现代化不应以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为代价,因此,“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早在“3820”战略工程的规划和实施中,习近平就前瞻性地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上福州未来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议事日程,为把福州建设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整洁、美丽的城市”奠定了基础。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关于“绿色发展”的治榕理念,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针对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从顶层设计出发,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绿色化”首次被写入党中央的文件。为了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党和政府多措并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为了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一方面要促成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倡导绿色消费,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显然,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理念,与习近平在福州工作期间所强调的“绿色发展”“绿水青山”等相关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刊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年第5期,注释从略。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刊长期征稿,欢迎投稿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线上投稿系统启用
Historical Articles
王浦劬 || 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责任的重要论述研究(下)
王浦劬 || 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责任的重要论述研究(上)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欢迎各界专家学者踊跃投稿网址:https://xdhu.cbpt.cnki.net电话:010-62750785